创建词条
中华头条

除夕、过年与春节

时间:2022-02-03 来源:本站 作者:中华百科 浏览:465 次

图片

春节,是中华民族最隆重、最有“家”味、最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节日。但“春节”一词的出现,只有1700年左右,最早见于晋代范望所注扬雄的《太玄经》卷一之《差》的注文中。而且古代所称的“春节”,并不是我们今天庆祝的节日,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“立春”这个节气。“春节”这一节日名称,古代是没有的,古时将农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作为“年”,进行祭祀和庆祝,叫做“过年”,与之相对应的活动叫“拜年”。对“年”的解释有不同的版本,有的说“年”是怪兽,有的说“年”是战胜怪兽的勇士。对农历正月初一的具体时间,不同朝代也有不同的规定,这都反映了先民们对自然的一种认识。古时改朝换代,最重要的事情是“改历法,易服色”,建立自己的统治秩序与权威。司马迁在《史记.历书》里记载:夏正以正月,殷正以十二月,周正以十一月。也就是说,夏朝以正月为一年之首;商代以每年十二月为岁首;周时以每年十一月为岁首。秦始皇使用《颛顼(zhuānxū)历》,改十月为岁首;汉朝先期承袭秦制,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决定改用新历法《太初历》,将一月再次确定为岁首。这样算来,经历了近2000年的不统一才统一到《太初历》,从《太初历》到今天,又过了2000多年,期间虽然经历了数十次历法修改,但“阴阳合历”的实质没有变化,以农历正月初一为“岁首”(即“年”)没有变化。四川南充市阆中人十分骄傲,将阆中古城自诩为“春节发源地”,因为《太初历》的创始人落下闳是阆中人,落下闳也被尊称为“中国春节老人”。可以肯定的是,西汉时期世界著名天文学家落下闳对《太初历》的创立作出了很大贡献;《太初历》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,把正月定为岁首,把正月朔日定为一年的第一天,从此把“年节”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固定下来,为“春节”的形成提供了依据。但是,要说落下闳创立了《太初历》,有《太初历》才有春节,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。《太初历》是集体创作的成果,汉武帝为修改历法,组织了包括邓平、落下闳、司马迁、公孙卿、壶遂在内的强大的工作班子,拟制了十多套方案,经反复比较筛选才确立起来的,并于公元前104年颁布施行,改年号为太初元年。《太初历》并不完善,但比西方的儒略历早了59年,比格里高利历早了1600多年,其在人类历法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。

“春节”作为节日来庆祝,是中华民国期间的事。中国历史上,农历正月初一,被称为元朔、元日、新元、元旦、正日、元辰、新正等。辛亥革命后,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采用公历,用“公元”“民国”双标纪年,1月1日为公历年岁首;1914年起把农历正月初一作为农历新年的开始,即为岁首,称之为“春节”,成为事实上的全国性法定节日。自此,春节一词才名副其实的流行起来。1949年9月27日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“公元纪年法”,将公历1月1日称为“元旦”,农历正月初一仍称“春节”。今年,是有了“春节”这一特定名称之后的第129个春节。

古人“过年”不过春节,因为没有春节这个名称。过春节是现代人的事。有人会说,这不是一回事吗?只是叫法不一样。其实又一样又不一样。一样的是相互联结,不可分割;不一样的是,不仅名称、时间上有不同,而且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,也可以说是观念上的异化。“过春节”,过的是新年第一天,重点在新年新开始,祈祷新愿景,新希望,展现的是面向未来;“过年”,过的是岁末最后一天,重点在回顾所得,庆祝丰收,感恩天地君亲。“过年”也有对未来的祈祷,但重点在回望,在感恩,体现的是原始先民们祭祀的本意。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年节,都是由上古时代祭祀活动演变而来,没有祭祀就没有民族的节气、节庆。一个民族的节庆文化起源于先民们的原始图腾文化。天地崇拜、祖先崇拜、生殖崇拜,是人类肇始的三大崇拜,而生殖崇拜实际上又包含在祖先崇拜之中。人们丰收了,平安了,要感恩天地施舍,神灵保佑;人丁兴旺,儿孙满堂,要感恩祖先血脉孕育,家风化朽。所以,每到丰收季节,一定会举行大型的祭祀和庆祝活动;每逢年节或婚丧嫁娶,也一定有祭祀仪程。明白这一点,我们就会理解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当年为什么使用上古时代的《顓顼历》,将正月定在10月,因为那是丰收的季节,庆祝的季节,要进行感恩祭祀活动。把正月定在十月,与“立春”节气完全不搭界,可见,说春节与立春有关,那是唐宋之后才有的事。从古至今,过年“吃年饭”是最为隆重的,即便是最贫困的家庭,也会倾其所有改善一下生活。在外的游子们,千里万里不辞辛苦也要赶回家,在当代中国形成“春运”的独特风景。官宣说的是春节,春运,民众说的还是回家过年,和家人一起“吃年饭”。只有这个年饭,才有年的味道,家的味道,这是融入血脉的民族的味道。民谣说:小孩盼过年,大人盼种田,老人盼团圆。过好年,天地欢,明年再过年。这说明过年比过春节更隆重,更热闹。

除夕夜的习俗是“守岁”。现代年轻人已没有这个概念了,但老一辈人的记忆犹为深刻。有人解释说,“岁”与“祟”同音,“年”和“祟”都是祸害民众的怪兽,守祟就是防止“祟”之怪物作祟。其实,这是文化人编出来哄孩子的故事。过年守岁,从内容到形式,都是很有讲究的。一个“过”字,“守”字,道出了中国人人生的全部内涵。上古先民“天人合一”、“敬畏自然”、“顺应自然”的朴素唯物观,贯穿于中国诸多的传统节日之中。“过”,体现的是一个过程,生命、生活,生长、生死,都是一个过程,人与自然万物,都是过客,其全部意义都在“过”上。快乐的过,郁闷的过;顺畅的过,艰难的过;富有的过,贫穷的过;自觉的过,被动的过,就过程而言,没有差别。你富有显贵,辉煌腾达,不值得骄傲,终将是过眼烟云;你境况不佳,甚至遭遇厄难,不应该悲观,没有过不去的坎。重要的是把握机遇,过好当下,在过中用心、用力、用情,过出“过”的味道。既然都是“过”,那守还有意义吗?不但有意义,而且非常有意义。“过”和“守”是对立的统一,在过程中“守”,在守护、守望中“过”。守住过的节律,生活才有斑斓色彩;守住自己的初心、信仰、底线,过才有防护的栅栏;守住自己的情爱和梦想,过才有不竭的力量源泉。祝您有绵绵的“过”功,勃勃的守力,须用力时且用力,得放松时且放松;人生百年无憾事,万紫千绿别样红!